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地区有哪些外来入侵物种?求大神帮助
应该是食蚊鱼和互花米草吧!有详细资料: 1.柳条鱼就是食蚊鱼,食蚊鱼是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物种之一。”在上海绿洲野生生物保护中心的官方网站上,有网友毫不避讳地指出。 为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该志愿者还制作了一个水箱,将一些食蚊鱼、金鱼和其他小鱼混养其中。试验日志显示,在7天时间内,“食蚊鱼不停地追逐金鱼和其他鱼类的尾鳍,并进行咬啮”,最后金鱼等都纷纷死亡。 不少网友认为,本次实验反映出了食蚊鱼 的“凶残性”。由于被大量引入水域中,目前该鱼种正逐步成为水系中占绝对优势的种群,对相似生态位的本地鱼类,造成了极大压力。食蚊鱼经常干扰或啃咬较大鱼的鳍,说明金鱼的死亡应与这种行为有一定的联系。 20年前开始引入繁殖放养中尚未发现异状 据介绍,今年上海的蚊蝇数量将是去年的3至5倍。之前,上海市爱卫会开始向居民小区和公共场地大批投放柳条鱼,希望通过生物灭蚊技术,减少蚊子数量。 “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食蚊鱼对水生态产生异常影响。”市爱卫办相关人士诧异地表示,食蚊鱼不是新东西,早在20年前就开始引入繁殖。“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柳条鱼确能吞食大量孑孓(幼蚊),一昼夜能食40至100只幼蚊,最多的时候甚至可以吃200多只,效果较好。但由于没有进行专项观察,我们没有发现它的入侵性。” 首批在沪试点放养的长宁区爱卫办负责人也指出,至今未发现食蚊鱼成了“生态杀手”。“应该不可能吧,拇指大小的鱼,怎么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呢?” 确为外来入侵物种但对其他鱼类无灭绝影响 “食蚊鱼确实是外来入侵物种。”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但它并不是凶猛的外来入侵者,性情相对比较温和。” 唐文乔告诉记者,食蚊鱼在本市的逐渐增加,客观上对我国鱼类产生了“排挤”,目前经观察其数量在逐步缩小。不过由于个体甚小,它对绝大多数的鱼类不会产生灭绝影响。“当然,在种群聚集时,可能也会出现追咬其他鱼类的行为,但很难产生大的生物影响。” 尽管如此,记者了解到,市民反映的情况已引起市爱卫会的重视,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强观察,一有情况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2.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王蔚5月9日报道:8日,上海市海洋局公布的2007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崇明东滩受互花米草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较重,监测区域互花米草滩地面积明显增加,导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最适栖息地——海三棱镳草滩地的面积减少。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0年至2005年,崇明东滩互花米草面积增加了1426公顷,而海三棱镳草的面积则减少了566公顷。照此趋势发展,海三棱镳草的坚果和潮间带底栖生物将受影响,而这些是候鸟的饵料资源。 互花米草原产美国大西洋沿岸,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多年生盐沼植物。植株粗壮高大,具有强大和快速的繁殖扩展能力,且根系相当发达,可深入土壤中达1.5米,通常是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个成年农民使劲拔都拔不出来。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丁永生教授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引种互花米草,就是看中它具有抗风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作用。然而,它的迅速扩散已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崇明东滩原先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芦苇和海三棱镳草,现在,互花米草的竞争能力显著大于海三棱镳草,成为东滩的强势植被。
烦请告知中国外来入侵种名录,或提供相关链接
外来种生物:八哥
八哥的台语称呼为迦陵,佛经中写道:「迦陵,仙音,遍十方界。」,它擅於认人,长於模仿各种声音,所以颇受一般人喜爱。
最早有关台湾八哥发现的记载,是1736年在古盐水港地区。台湾八哥喜欢栖息在较低海拔的山区或平原森林地带,原本是一种十分常见、不太怕人的鸟类,但是现在要找到纯种台湾八哥,已经非常不容易。其中一个原因是被大量捕捉、贩售所致;另外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外来种八哥的引入,当饲主弃养时,外来种八哥便入侵本土种八哥与生活领域,经杂交繁殖,导致纯种的台湾八哥逐渐减少。
外来种生物:火蚁(2004报导)
火蚁原产南美洲,1940年入侵美国,迄今美国非但全境遭火蚁攻陷,1984年甚至有超过一百人遭火蚁螫死。纽西兰及澳洲,2001年也确认火蚁入侵。澳洲昆士兰地区,2003年仅修复遭火蚁咬坏的电线即斥资一亿元澳币。
火蚁身体长度在0.3到0.6厘米之间,但它螫人时能射出比自己身体还长的毒刺。此外,火蚁很少单独出击,它们不仅喜欢成群蜂拥而上,而且几乎同时叮咬袭击目标。
在南美洲本土,由於捕食火蚁的动物及各种疾病的存在,火蚁的数量得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科学家目前正在试验用一种原生动物疾病和三种苍蝇来控制火蚁的种群蔓延。这些苍蝇会在火蚁腹部产卵,孵出的幼虫会爬到火蚁头部,在那裏生长,给火蚁带来致命打击。
火蚁93年入侵台湾,应该是随进口种苗根部的替代泥土孔隙夹带进来,或是进口机具的木质封装箱中有火蚁虫卵夹带入境。加上农地休耕面积增加、气候变化、水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空旷地增加,成了美洲火蚁的栖息地。目前桃园县桃园市、芦竹乡、龟山乡、大溪镇、八德市、大园乡等局部地区;台北县林口乡、嘉义县水上乡等有发现南美洲火蚁的踪迹,受害面积达四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都是躲在水稻田、蔬菜园、艺园场、花卉植栽区、操场、行道树、公园绿地等处。
台湾境内尚无天敌,灭蚁的方式可使用万宁(纳乃得)、硼砂及肥皂粉等。万宁本身无味,可掺糖粉,让火蚁食后中毒。硼砂用来杀蟑螂的效果不错,也可用热水化开后,再掺加糖,成为杀蚁诱饵;至於肥皂粉,因为可以干扰火蚁的味觉,容易和蚁窝失散,火蚁一旦和蚁窝失散就难以生存。家中防治火蚁,稀释陶斯松也有不错效果。
遭火蚁螫咬,先是出现小小的红色螫痕,感觉火辣辣的灼痛,然后会出现奇痒。8到10个小时后,螫痕会慢慢变成大头针大小的脓疱。大约2%的人会对火蚁蜇咬产生过敏反应。火蚁和一般蚂蚁相比,体型较小,火蚁蚁酸有毒蛋白,送医前的急救保命,尿液最有效。如果体质或抵抗力比较弱的人被咬伤,就会引起红肿,而严重的话就会发高烧甚至休克死亡,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才是致命的根本原因。
外来种生物:梨木虱(2004报导)
危害梨树的一种昆虫,重击台湾温带水果高接梨产业。
二十世纪梨是日本、韩国培育出来的梨种,台湾梨农向日、韩买梨穗回来接枝改良品种。高接梨通常是冬至接穗,果农买来日韩或梨山的梨穗,将花芽一芽一芽接在原产横山梨的母树上。农历年过后节气「立春」到「雨水」期间,是每年高接梨开花的日子。
梨木虱主要是经由人为搬移、嫁接遭梨木虱侵袭过的梨穗传播,侵袭梨园。梨木虱吸取梨树幼芽、嫩叶的叶绿素,让叶片萎凋,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破坏梨树的养分供应,因而开不了花、结不了果。
2002年梨山全面沦陷,2003年扩及新竹新埔、苗栗卓兰、大湖、头份,到台中新社、和平,面积几达七千公顷。
外来种生物:白轮盾介壳虫和小灰蝶(2004报导)
苏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传说苏铁能够「镇邪避凶」,因此被广泛种植於居家庭院、公园或校园,尤其是企业大楼的门厅前。
苏铁,因为白轮盾介壳虫和小灰蝶的联手攻击,面临空前的灭绝危机。
小灰蝶专吸苏铁叶片汁液;而白白一粒一粒的白轮盾介壳虫则从叶轴、叶面、毬花、茎干一路吃到根部,使叶子黄化,树茎、根瘤被蚀空。
介壳虫藏在绒毛里,喷药扑杀效果有限,且树茎、根里,甚至从根往下挖了一尺多,还可能有介壳虫。
介壳虫有一对翅,会飞,只要介壳虫出现,全区域的苏铁都遭殃。介壳虫繁殖力超强,一只雌虫七十五天的存活期会生出超过一百颗卵,卵孵化三十天即性成熟加入繁衍行列。
白轮盾介壳虫一九七七年在泰国曼谷被发现、命名,主要危害苏铁目植物,先是在亚洲地区扩散,一九九六年美国买亚洲的苏铁苗木,让寄生的介壳虫入侵,由於泰国原栖地的天敌寄生蜂美国没有,苏铁介壳虫因而扩散得非常的快。台湾有白轮盾介壳虫是这两三年的事,因为苏铁在苗木市场大受欢迎,台湾原生苏铁供不应求,於是从中南半岛、主要是越南走私苏铁苗木,因而引进介壳虫。
刚开始农政单位接获民间反映苏铁疫情,由於不了解介壳虫的习性,加以苏铁并不是重要农作物,迟迟没有防治措施,造成苏铁的世纪威胁迅速恶化。直到台大昆虫系教授吴文哲确认出是白轮盾介壳虫,是新入侵的外来种害虫时,已经丧失防治、移除的黄金时间。
苏铁灾情到去年(2003)秋天,几乎遍布全台湾,珍贵的原生种台东苏铁也岌岌可危。林务局为保护台东延平乡的原生台东苏铁自然保留区,先把保留区外已遭介壳虫危害红叶村与桃源村划为缓冲带,将两村约四千多棵台东苏铁,逐一、连续喷药四个多月,才暂时阻挡介壳虫入侵。农政单位有引进介壳虫天敌寄生蜂的构想,但仍在评估中。
外来种生物:河壳菜蛤(2004报导)
台电日月潭大观一厂在七十年代以前,拦污栅为永久性设施,只要定期清理,安全无虞。
七十九年外来种贝类河壳菜蛤首先在拦污栅上出现。由於大量聚生,阻塞栅缝,此后其组成的主结构「格栅栏」每五年必须清理一次。
九十一年台电发现,河壳菜蛤的孳生足以阻断一厂进水流路,遂全数更新。想不到才过两年,该厂进水口九十六片宽四十二公分、长五点八到六点八公尺,钢片缝隙约五公分的格栅栏几乎已被贝类全数「封层」,每平方公尺至少四、五万颗,栅上透空面积不足五%。
目前台湾除日月潭外,翡翠、石门等水库也污染严重。曾文水库以南虽得以幸免,唯透过浊水溪北水南送渠道,嘉、南等县已岌岌可危。
外来种生物:KHV鱼病毒(2004报导)
农委会动物植物防疫检疫局指出,KHV病毒从前年(2002)12月就已经入侵台湾,病毒死亡率高,尚无药物治疗。传染性极强的KHV鱼病毒,造成市场价格高昂的锦鲤大量死亡。台北市中正纪念堂等全台其它公共场所,所发生的锦鲤大量死亡,据悉也与此有关。
该病毒在国际发作病史尚短,最初爆发於1998年的以色列,但是,KHV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锦鲤与鲤鱼,死亡率高达80%以上,传播迅速,而且目前尚无治疗方法,病毒可藉由污染的水、捞网、鱼池或鱼缸传染,台湾的病例有可能是境外移入。
防范外来种农委会建立跨部会防治机制(2004/05/06)
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在跨部会防治会议中,选出十大入侵种「要犯」名单,将积极监测与防治,并建立国外可能入侵台湾的危险性生物清单。防检局副局长叶莹指出,有鉴於外来种生物传入国内,可能对本土生态环境与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政府有必要根据这些入侵生物的危害风险,分级管理。
经专家评估,目前第一阶段先选定缅甸小鼠、松材线虫、中国梨木虱、苏铁白轮盾介壳虫、美洲红火蚁、福寿螺、河壳菜蛤、布袋莲、小花蔓泽兰与多线南蜥等这十种危害台湾最严重的生物加强防治与移除。
防检局表示,缅甸小鼠虽已入侵台湾五年,但经农委会有效防除,已抑制其族群蔓延,目前仅局限分布在花莲县吉安乡,是唯一有可能在近年内清除的外来物种。
中国梨木虱虽仅危害梨树,且危害地区局限於台中、苗栗一带,梨园荒废或休园时,杂草等便成梨木虱的中间寄主,因此很难清除,梨木虱其实已在台湾落地生根,成为每年必须定期防治的一种植物病虫害。
入侵红火蚁部分,经调查,目前主要分布於桃园6乡镇、台北县林口乡及嘉义水上乡等,防检局已参考国外防治方法,推荐相关各界使用。
至於福寿螺、小花蔓泽兰、松材线虫,几乎已全面扩散,必须全民一起来,才有可能清除;布袋莲与河壳菜蛤则主要分布於水域,水库管理单位或台电电厂要负起责任,积极清除水库或电厂出水口的这些外来物种,避免扩散。清除外来物种一定是长期抗战,短期内清除并不可能,但全面动员防除,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外来物种的密度、避免扩大蔓延。
叶莹指出,为有效预防尚未危害台湾的国外危险性生物入侵,农委会将尽速参酌联合国国际保育联盟(IUCN)所列世界一百大恶性入侵生物名录,及邻近国家所列的入侵种名录,建立可能入侵危险性生物清单,未雨绸缪。
外来物种正严重威胁台湾,包括危害美国已经80年的火蚁,已经确定在台湾生根!被火蚁咬到的人,甚至会休克死亡。另外还有俗称「垃圾鱼」的琵琶鼠,以及鱼虎等,都让台湾日月潭等曲腰鱼面临新的生态浩劫。
入侵的外来种中,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火蚁。火蚁危害美国近80年,一年前入侵台湾,桃园龟山乡、八德市、大溪镇,以及嘉义水上乡最近都有民众遭火蚁螫咬到医院就医,轻者长水泡、化脓,重者休克,桃园部分中学因运动场出现火蚁蚁丘,体育课已受影响。
另一个破坏河川生态的就是以前被养在水族箱的「垃圾鱼」,目前也在乡野溪流间大量繁殖,成强势族群,它会攻击曲腰鱼等等鱼种,己变本土生态环境的一大隐忧。
包括南投日月潭特产,俗称总统鱼的曲腰鱼,最近也传出遭凶猛的鱼虎侵袭,情况严重的程度甚至已经威胁到曲腰鱼的正常繁殖,南投日月潭湖光水色风景优美,但民众可能不知道目前当地特产曲腰鱼,正面临空前危机。
专家调查发现,很多民众家里养的外来种鱼像是鱼虎,因为长的太大或是变丑食量变大,活生生就被弃养扔进户外的湖里,造成湖里原生种的总统鱼,被这些外来种鱼吃光了,不只南投日月潭有这个问题,台南曾文水库也有渔民发现一公尺长的鱼虎威胁当地的笋壳鱼,由於外来种生物生命力强繁殖力也够,导致本土原生鱼种严重面临生存危机。
而外来鱼种垃圾鱼体长最大45公分、重700克,最小21公分、重65克。兰阳地区的水圳溪流,常有民众垂钓或撒网捕鱼,「垃圾鱼」竟变成渔获。因为没有食用和经济价值,往往弃置岸边任其腐烂发臭,形成另一种环保问题。
「垃圾鱼」又称琵琶鼠鱼,原产於南美洲,喜以水中死尸、藻类、落叶、青苔等物为食,起初是水族业者引进卖给顾客放养於水族箱,以便吃食杂秽物净化水箱,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不料,这种水族箱里的观赏配角,竟遭人弃养於乡野溪流。
宜兰县境主要河川的冬山河、宜兰河和得子口溪已经沦为垃圾鱼的繁殖场所,影响河域既有生态。
过去三十年入侵台湾的几种重要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每年金额已超过15亿元,而1997年入侵台湾的口蹄疫之整体经济损失每年约1700亿元。2004年4月下旬,联合报大篇幅报导外来种入侵台湾生态系的现况,政府也随即宣布十大外来入侵种,分别为小花蔓泽兰、布袋莲、缅甸小鼠、多线南蜥、红火蚁、福寿螺、松材线虫、梨木虱、苏铁白盾介壳虫与似壳菜蛤,期望予以控制。本演讲除介绍此十大外来入侵种对台湾危害之现况外,对国内外其他重要的外来入侵种亦一并介绍,以为警示。此外,本人亦将比较美国、日本与台湾政府对外来入侵种之防御措施,以为提升我国防御外来入侵种之借镜。
1990年代,联合国环境保护署便指出:「21世纪环境大灾难,首推外来种生物的入侵」。在美国,外来种入侵造成每年1,370亿美元的损失;自南美入侵美国的火蚁,造成每年约百人死亡;近两年由亚洲入侵美国的甲虫,已使得六百万棵白杨木受害。为此,美国已将外来入侵种视为危害其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1999年美国柯林顿总统便签署行政命令,成立「全国入侵种委员会」,它包括农业部、商业部和内政部国务院、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防部、卫生及公众服务部、环境保护署与国际开发总署。2002年,该委员会之预算为6亿3000多万美金。近年来,日本环境省、交通省、农林水产省开始积极从事外来入侵种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在泰国,也早在 1997 年便建立了外来入侵种工作委员会。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对外来种的防治工作,仍然停留在动植物检疫、动物传染病防疫、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等,对於影响台湾自然环境与原生物种生存极为深远的外来入侵种,如在台湾大面积扩张的银合欢;造成树木大量枯死的小花蔓泽兰与松材线虫;影响人类健康的红火蚁,却未受政府各界应有的重视。联合报报导防检局召开的部会控制红火蚁协商会议,各部会间仍在互踢皮球,果真如此,实在令人忧心。
依国外长期之经验,外来入侵种扩散的速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控制入侵种,首在预防与早期的防治,一旦扩散,便几乎无解决之道。目前的外来种,对台湾的影响已是燃眉之急,再拖延下去,恐将不可收拾,届时对台湾的物种、生态系、国民的健康与经济,将有重大的危害。因此,政府与学术界宜将控制外来种列为生物多样性保育之首要工作
外来入侵物种植物分别有哪些?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当今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对于此类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在外来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为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
2入侵途径
编辑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大体如下:一是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自然迁移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蝇都是靠自然因素入侵中国的。二是人为引进;人为引进分两种方式,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有意引进,包括出于观赏、药用、饲料等目的的引种,出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等目的的引种。各国为了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福寿螺、水葫芦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害。还有一种是无意引进:这种引进虽是人为的,但其主观上并无引进意图,而是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客无意间被引入的3。如“松材成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此外入境旅客带的水果肉类甚至旅客鞋底也会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3第一批名单
编辑
(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16个)
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 (学名: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 R. M. King):呈 半灌木 ,高0.8~2.5米。茎紫色,叶对生、卵状三角形、棱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片三四层,小花白色。有性或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瘦果五棱形。具冠毛,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原产地中美洲,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米。 全球性 入侵物种 。 [1]
薇甘菊
薇甘菊 (学名:Mikaina micranthaKunth):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先端渐尖,边缘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 复伞房花序 状,含小花4朵,全为结实的 两性花 ,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花有香气;花冠白色,脊状,檐部钟状,5齿裂,瘦果黑色。原产地中美洲,1884年首次在香港登陆,1984年在深圳发现。 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 珠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性入侵物种。 [2]
空心莲子草
空心莲子草 (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多年生草本。根茎繁殖。3~4月根茎萌芽出土; 匍匐茎 发达,节处生根,茎的节段亦可萌生成株。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由10~20多朵无柄的白色小花集生组成,有总花梗;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宿存;花被5片,披针形,背部两侧压扁,膜质,白色有光泽;花期5~10月份。原产地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50年代作 猪饲料 推广栽培,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全球性入侵物种。
豚草
豚草 (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L.):一年生草木,高20~250厘米。茎直立,具棱,多分枝,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片三角形,1~3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约50~60个在枝端排列成总状,花冠淡黄色,总苞倒卵形倒圆锥形,囊状,无花冠与冠毛,花柱2,丝状,伸出总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坚硬的总苞内。分布于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恶性杂草,对 禾木科 、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毒麦
毒麦 (学名:Lolium temulentumL.)一年生草本。秆成疏丛,高20-120厘米,具3-5节,无毛。叶片扁平,质地较薄,边缘微粗糙。穗形总状花序,小穗含4-10小花,小穗轴节间长1-1.5毫米,平滑无毛;颖较宽大,与其小穗近等长,外稃椭圆形至卵形,成熟时肿胀,基盘微小芒近外稃顶端伸出,长1-2厘米,粗糙;内稃约等长于外稃,颖果为其宽的2-3倍。花果期6-7月。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各省都有发现,全球性入侵物种。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 (学名:Spartina alternifloraLoisel. )属禾本科,是一种 多年生草本植物 。秆高1-1.7m,直立,不分枝。叶长达60cm,基部宽0.5-1.5cm,至少干时内卷,先端渐狭成丝状;叶舌毛环状,长1-1.8cm。圆锥花序由3-13个长(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状花序组成;小穗长10-18mm,覆瓦状排列。颖先端多少急尖,具1脉。第一颖短于第二颖,无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mm。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上海( 崇明岛 )、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 红树林 消失。 [3]
飞机草
飞机草 (学名:Eupatorium odoratum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横走。茎直立,高1-3米,苍白色,有细条纹;分枝粗壮,常对生,叶对生,卵形、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序下部的叶小,常全缘。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顶或枝端排成伞房状或复伞房状花序,总苞圆柱形,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苞片卵形,麦杆黄色。花白色或粉红色。瘦果黑褐色,5棱,花果期4-12月。原产中美洲,1920年代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分布于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全球性入侵物种。
凤眼莲
凤眼莲 (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 Solms)是浮水草本或根生于泥土中,高30~50厘米。茎极短,节上生根,具长匍匐枝,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基生,莲座状,叶片卵形,倒卵形至肾圆形,光滑: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膨大呈葫芦状的气囊。花葶单生,中部有鞘状苞片,穗状花序有花6~12朵,花被 紫蓝色 ,6裂,在蓝色的中央有鲜黄色斑点,子房卵圆形。蒴果卵形。原产巴西东北部,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在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 生物多样性 。 [4]
石茅
石茅 (学名:Sorghum halepense(L.) Pers.)也称 假高梁 ,多年生禾草,有根状茎。秆直立,高100-150cm。叶宽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分枝近轮生,无柄小穗椭圆形,成熟时为淡黄色或带淡紫色,主脉由齿间伸出成芒,也可全缘而无芒。雄蕊3枚;花柱2枚,仅基部联合,柱头帚状。有柄小穗雄性,较无柄小穗狭窄,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薄。种子千粒重3.5克。原产地中海地区,20世纪初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分布于中国多地, 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 洋麻 、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还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蔗扁蛾
蔗扁蛾 (学名:Opogona sacchari)成虫体色黄褐,体长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后翅黄褐色,后足长,超出翅端部,后足胫节具长毛。腹部腹面有两面三刀排灰色点列。停息时,触角前伸;爬行时,速度快,形似 蜚蠊 ,并可做短距离跳跃。成虫多在傍晚到午夜活动,有取食补充营养和趋糖的习性,趋光性不强。原产地非洲热带、 亚热带地区 ,1987年随进口 巴西木 进入广州,19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分布在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植物。
湿地松粉蚧
湿地松粉蚧 (学名:Oracella acuta)雌成虫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触角7节。若虫椭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长1.02-1.52mm,3 对足。末龄后期,虫体分泌蜡质物形成白色蜡包,覆盖虫体,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初孵若虫孵化后聚集在雌成虫的蜡包内,天气适宜时爬出,在松树枝、梢、叶处不停活动,并随气流 被动扩散 ,扩散距离一般为17km,最远可达22km。部分初孵若虫在较隐蔽的嫩梢、针叶束或球果上聚集生活。原产地美国,1988年随湿地松进入中国 广东省台山 ,到1994年,已扩散蔓延至广东省多个县市。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引入的 湿地松 、 火炬松 和 加勒比松 加速了扩散,对本地的 马尾松 、 南亚松 等构成严重威胁。 [5]
强大小蠹
强大小蠹(学名:Dendroctonus valens)成虫圆柱形,长5.7-10.0mm,淡色至暗红色。雄虫长是宽的2.1倍,成虫体有红褐色,额不规则凸起,前胸背板宽,具粗的刻点,向头部两侧渐窄,不收缩;虫体稀被排列不整齐的长毛。雌虫与雄虫相似,但眼线上部中额隆起明显,前胸刻点较大,鞘翅端部粗糙,颗粒稍大。原产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区。1998年在 中国山西省 阳城、沁水首次发现,可能与引进木材有关。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 健康树 进行攻击(尤其是油松),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 (学名:Hyphantria cunea)雌雄异型,成虫白色。雄蛾触角双栉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美国白蛾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原产北美洲,1979年传入中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主要为害落叶 阔叶树 种,包括许多经济林,果树, 行道树 和 观赏树木 。重要的如 白蜡槭 , 糖槭 ,桑,苹果,梨,山楂, 李属 , 蔷薇属 , 绣球花 属,桦属, 桤木 ,栎,胡桃属,柿, 杨属 ,柳属, 榆属 和 悬铃木 等。也取食寄主树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杂草。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 (学名:Achating fulica)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原产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 奔巴岛 , 马达加斯加岛 一带。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 新加坡华人 所带的植物而引入。后被作为美味食物,引入多个南方省份。分布于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全球性入侵物种。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 [6]
福寿螺
福寿螺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个体大,每只100~150克,最大个体可达250克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多的可达千粒以上。原产 亚马逊河流域 ,作为 高蛋白食物 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由于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对水稻生产造成损失。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 食物链 构成,是卷棘口吸虫、 广州管圆线虫 的中间宿主。 [7]
牛蛙
牛蛙(学名:Rana catesbeiana)体长约20厘米,后肢长达25厘米。成体大者体重超过0.5千克。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绉的 瞬膜 ,可将眼闭合。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常生活於静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产于水中。蝌蚪呈绿褐色带有深色斑点。蝌蚪阶段持续1~3年,原产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北到加拿大,南到 佛罗里达州 北部。1959年作为食物引入,遍布 北京以南 地区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国大陆地区。对本地 两栖类 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